2016年7月18日

【轉貼】營養不良,是癌症最大的敵人

作者:引用自《抗癌自癒力:療效飲食8堂課》│王麗民營養師
2016-06 天下生活出版

當病人被醫生告知罹癌後,很多人當下的反應是:「為什麼是我?」因而心情低落,食不下嚥,病況愈來愈差。過去,許多人認為癌症是絕症而心生畏懼,不過,根據美國《營養(Nutrition)》等期刊的數據指出,有20~40%癌症病人最終是死於營養不良,而非死於癌症本身。

這些研究數據凸顯了營養的重要性。通常約有50%癌症病人在診斷時,已經有體重下降的現象;罹癌後因為惡性腫瘤造成身體疲憊、食欲不振,治療的藥物與副作用也會加重身體負擔,有40~80%的癌症病人,在治療過程中會出現體重流失問題,尤其頭頸癌和消化道癌的病人,體重掉得更多。

當營養不良,病人的體重掉了超過一般正常體重的5%,醫師就會請營養師進行「營養照護介入」,包含營養篩檢、營養評估和給予病人營養支持等。

但是,如果病人生理上出現體重減輕、肌肉明顯流失、活動力下降、厭食、易飽感、貧血等情形;心理上出現情緒低落、缺乏活力的現象,使病人的體重在6個月內下降10%,沒有體力抗癌,就是「癌症惡病質(Cancer Cachexia)」的狀態,這些病人最後常因嚴重營養不良,造成多重器官衰竭而死亡。

營養療法,是抗癌效果的功臣

罹癌雖然令人感到恐懼不安,可是現今醫療技術進步,如果早期發現和治療,其實病人是有機會被治癒的;至於沒有罹癌的人,平日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,大概能預防60~80%的癌症。

在治療癌症的過程中,除了外科手術、放射線治療、化學藥物治療等常用正規療法外,「營養療法(Medical Nutrition Therapy)」在癌症期間所扮演的角色也愈來愈重要。營養療法需仰賴專業的營養師評估病人的症狀,給予相符的飲食,必要時將飲食做適當的調整與設計,讓病人得以維持營養狀況,矯正營養缺失,有助於身體康復。

確診罹癌到邁入下個治療階段前,是營養師幫助病人改善營養狀況的最佳時機,病人必須竭盡所能防止營養不良發生。

臨床上我們常看到,營養不好的病人狀況會比較多,例如體力不佳、情緒低落、神情呆滯、容易感染、傷口癒合速度減慢、對化學及放射線治療敏感,也無法維持正常的免疫系統,降低吞噬細胞活動力以及B-淋巴球和T-淋巴球的功能;嚴重者甚至必須中斷治療,導致手術失敗率或死亡率增加。

相反地,有諮詢過營養師並維持良好營養的病人,在整個治療過程中會比較順利,也能大幅提升癌症病人的生活品質。美國癌症協會(ACS)就曾指出,癌症病人在治療期間營養充足,有六大好處:
  ★心情愉快。
  ★幫助身體儲存養分。
  ★有體力。
  ★比較能忍受治療引起的副作用。
  ★不容易被感染。
  ★加快傷口復原速度。

如何讓病人有足夠的營養呢?目前我們的做法是在治療前就讓病人能有正確的營養或飲食觀念,例如首次化療前進行個別營養教育,包括營養評估、計劃、給予個別化飲食衛教、菜單及鼓勵運動。如此當病人化療後食欲差、吃不好時沒關係,一、兩天後食欲恢復即可馬上矯正,依照自己需要的主食與肉類份數選擇想吃的食物,並趕上原來的不足。

抗癌飲食≠防癌飲食

相信不少病人一定常聽到治療癌症和預防癌症的飲食,這兩者雖然都跟癌症有關,然而目的大不相同,不要吃錯了。

治療癌症的飲食是指病人在治療期間採高熱量、高蛋白飲食,因為化學治療藥物(簡稱化療)或放射線治療(簡稱放療或電療),除了破壞不好的細胞,也會傷害健康的細胞,進而需要消耗較多的熱量和蛋白質,如果吃得不好,將會導致病人體重下降,體力衰弱和白血球下降。因此,病人必須攝取高熱量來維持體力對抗病魔,高蛋白則可以修復受傷的組織

至於預防癌症的飲食是透過吃高纖、低油脂等的健康飲食,避免癌症發生。例如,健康、沒有罹癌的人,或是曾經罹患癌症,但是結束整個療程後恢復健康的人,應避免癌症復發,這些人需要的是預防癌症的飲食。

這幾年預防癌症的飲食都比較傾向多吃蔬果、少吃肉、低熱量和低油脂等,可以參考美國農業部(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)2011年公布的國人均衡營養指南中的「我的餐盤(My Plate)」。「我的餐盤」取代使用多年但過於複雜、效果不彰的「食物金字塔(Food Pyramid)」,用一個餐盤盛裝四種基本食物,包含水果類、蔬菜類、穀物以及蛋白質,並外加一杯乳製品。其中,各類食物的比例清楚明瞭,執行起來也比較容易。
圖片來源:美國農業部,中文修圖
水果和蔬菜等植物性的食物就佔了半個餐盤;穀物為主食,希望其中至少有1/2是全榖類,例如吃飯時,精製白米與糙米飯各佔一半;蛋白質的來源除了優先選擇魚類、貝類、去皮雞肉,還可以從蛋、豆類和堅果攝取,而且不要超過飲食份量的1/4;乳製品則應選擇低脂或脫脂,每天1~2杯奶類,也可以改吃優格或起司。

防癌的飲食還可以遵循常聽到的口號,例如「天天5蔬果」和「蔬果彩虹579」。根據衛福部2004~2008年「國人營養狀況變遷調查」,發現多數台灣人的每日蔬果攝取量都達不到飲食指南建議的份數,是許多慢性疾病的成因,如果多吃蔬果,可以促進腸胃蠕動、降低血液中膽固醇含量、預防心血管疾病和癌症。

透過飲食指南中建議的「天天5蔬果」,每天至少吃3份蔬菜和2份水果,或是台灣癌症基金會推廣的「蔬果彩虹579」,除了種類要多元,還要儘量遵循彩虹原則,顏色愈多愈好,因為各種顏色所含的營養成分不同。
圖片來源:台灣癌症基金會
作者介紹│王麗民
和信治癌中心醫院營養室主任,從事臨床營養相關工作達二十多年。
學歷:輔仁大學食品營養研究所碩士
經歷:馬偕醫院營養師
著作:《癌症治療期間食譜》、《營養師的防癌秘笈》、《抗癌這樣吃:20年癌症病房營養師的飲食筆記秘笈》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