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11月10日

PICC人工血管安裝心得

住院期間放風
10/15第一次注射T-DM1,無論是醫生、護士都說這種標靶藥物沒什麼副作用,頂多就是肝功能指數會上升。結果...隔天就燒到39.9度送急診,後送內科病房住了6天。事後褚醫師說:在我之前他的所有病人都沒有副作用,他查了一下資料,T-DM1標靶藥物會造成肝指數A上升的機率僅3%,肝指數B上升的機率只有2%,血小板下降的機率更低,沒想到我是三者全中、萬中選一的奇葩。所以...日後我的資料將會讓後面的病友更有心裡預備,可以在事前做好預防性投藥,也算是功德一件吧!

基本上這次施打T-DM1標靶藥物的副作用為以下五項,但感謝讚美主,經過症狀治療,出院後就都一直平安無事。
1. 發燒:打抗生素兩天後就沒有再燒起來,但還是得做完整個抗生素的6-7天療程,避免後遺症。
2. 嘔吐:第三天起開始吐,打了長效止吐針、又帶了長效止吐藥回家(只吃一天),很快就恢復可以吃下一整個滷牛腱的實力。
血小板輸血袋
3. 肝指數上升:肝指數破300,所以吃了保肝丸後,隔一陣子就要抽血檢查,以確定肝指數有無下降。
4. 紅血球和血小板低下:紅血球指數掉到8(11以上是正常值),血小板最低掉到4萬多(10萬以上是正常值),所以直接輸血。第一次看到血小板,居然像豬油板的黃色。而且我都不知道現在的血液分離術這麼厲害,可以只輸血小板和紅血球,把白血球留給別人,真是神奇的科技!
5. 低血壓和心跳變慢:在急診室時,低血壓曾低到只剩30幾,心跳數也只剩下50幾。

後來才知道,低血壓和心跳變慢可能是紅血球和血小板過低導致,嚴重的話會有危險,難怪剛開始住院的時候,每隔幾小時護理師就來量一次血壓和心跳,連半夜睡覺也不放過,但這卻是我最「無感」的副作用。

戳6針紀念照
反之,抽血讓我吃足苦頭,因為高燒會讓血管縮起來並沈下去,本來抽血就有相當難度的我便成了急診室大挑戰,換了3位護理師、戳到第6針(手4針、腳2針)才終於抽到第二管血和埋入軟管。而軟管最多只能使用三天,所以第四天還要重新扎針(第二次扎針的瘀血直到現在--三週後--都還是青的),但也因為如此,原本安排的Port A人工血管手術臨時喊停,換成PICC人工血管,從此可以少受不少皮肉之苦。

先解釋一下這兩種人工血管的差異:
1. Port A人工血管:這是我第一次化療時安裝的人工血管,無論安裝或取出都需要上手術台局部麻醉,由醫師進行門診手術,位置多在鎖骨附近的皮膚下方,約一個10元硬幣大小,無外露,最長保留時間是5年。優點是維護容易,除了安裝側手臂不能360度大迴旋外,幾天後就能正常運動,每月上醫院用抗凝血劑沖洗一次即可。缺點是只能注射,不能抽血,且每次注射都要打蝴蝶針進去,有點痛,若無特殊狀況,醫師多建議保留5年。[更多資訊]

2. PICC人工血管:全名為「週邊置入中心靜脈導管」,簡言之,是一種放在上手臂的人工血管。需要先做超音波確認有沒有足夠粗的靜脈血管可以把導管放入,然後就可以由專業護理人員在病房局部麻醉後完成安裝(前置作業要20分鐘左右,但真正導入只要5分鐘,導入過程中有不小心碰到神經一次,會有觸電的感覺,沒有後遺症)。我除了注入體內43公分的導管外,外露的導管有4公分,還有注射帽,都要用膠布固定,最長保留時間是一年。優點是可以注射,也可以抽血,就像瓶蓋一樣,打開即可使用,幾乎完全不痛,一旦療程結束就可以拿掉,讓血管充分休息。缺點是維護比較不容易,除了安裝側手臂不能360度大迴旋外,也要避免任何可能導致膠布內有濕氣的動作,比如游泳或會流汗的運動,洗澡時也要做好防護,用保鮮膜和3M膠帶把上臂包好,避免弄濕,然後每七天就要上醫院換膠布,並用生理食鹽水沖洗管路(亦可請家人學習在家護理,但要小心感染)。[更多資訊]
所以,又一件值得感謝主的事情,就是現在是秋天,比較不會流汗,否則天天待在冷氣間,應該也會把我悶出心病吧!另,上週在板橋愛買旁邊的49元專賣店找到塑膠製的園藝手套,裡面襯上小毛巾,外面就用塑膠手套代替保鮮膜,洗澡前可以自行完成貼上下圈膠帶的動作,讓我的日常生活可以多一些獨立性,是另一件值得感謝和開心的事。已經迫不及待地把這個小撇步告訴幫我換膠布的護士了,希望可以造福更多病友。
明天要做第二次標靶治療囉!藥量會減少,也會先打止吐針。願主保守這次治療沒有副作用,一切順順利利!

延伸閱讀:Port-A人工血管經驗分享

1 則留言: